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来说,清晨醒来后的 “晨僵” 是极具代表性的困扰,尤其是当晨僵时间超过 1 小时,不仅会让起床变得异常艰难,更可能是病情活动的重要信号。这种晨起时关节僵硬、活动受限的现象,背后与关节炎症的活跃程度密切相关,若长期忽视,可能加速关节功能减退,需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。
晨僵的本质,是夜间关节活动减少导致炎症产物堆积。在睡眠状态下,人体活动明显减少,关节处于相对静止状态,类风湿关节炎引发的滑膜炎症会持续产生渗出物(如关节液)和炎症因子(如肿瘤坏死因子、白细胞介素等)。这些物质无法随关节活动及时扩散、代谢,会在关节腔内和周围软组织中积聚,导致关节囊、韧带等组织水肿、僵硬,进而限制关节活动。正常情况下,健康人晨起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关节僵硬(通常不超过 10 分钟),活动后可迅速缓解,而类风湿患者因炎症持续存在,晨僵时间明显延长,超过 1 小时甚至数小时,且受累关节越多、炎症越活跃,晨僵程度越严重,常见于手指、手腕、膝关节等部位,表现为握拳困难、手腕转动受限、下床时膝盖发僵等。
晨僵不仅影响起床过程,还会对全天的生活质量造成连锁影响。早晨是一天活动的开始,严重的晨僵会让患者难以完成穿衣、洗漱、进食等基本动作,需要家人协助或花费大量时间缓慢活动关节才能缓解,这会打击患者的自信心,甚至产生对起床的抵触心理。同时,长期晨僵会导致关节周围肌肉因活动减少而萎缩,进一步降低关节稳定性,形成 “晨僵 — 活动减少 — 肌肉萎缩 — 关节功能下降” 的恶性循环。此外,晨僵时间的长短和严重程度,也是医生判断类风湿病情活动度的重要依据 —— 晨僵超过 1 小时往往提示炎症控制不佳,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缓解晨僵、解决 “起床难题”,需要从夜间防护和晨起干预两方面入手。夜间睡眠时的防护能减少晨僵的发生基础:睡觉时注意关节保暖,可穿戴轻便的保暖护具(如护腕、护膝),避免关节暴露在寒冷环境中(寒冷会加重关节僵硬);选择合适的睡姿,仰卧时在膝关节下方垫一个薄枕,侧卧时在双腿间夹一个枕头,保持关节处于放松位置,减少夜间关节扭曲带来的不适;若夜间因疼痛影响睡眠,可在医生指导下睡前服用长效抗风湿药物或镇痛药物,通过控制夜间炎症减轻晨僵。
晨起后的科学干预能快速缓解晨僵症状。醒来后不要急于起床,可先在床上进行 5-10 分钟的 “被动活动”:缓慢转动手腕、脚踝,轻轻屈伸手指和脚趾,幅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宜,通过轻微活动促进关节液流动,加速炎症产物代谢;若条件允许,可用 40℃左右的温水浸泡双手、双脚 10-15 分钟(水位没过手腕、脚踝),温热刺激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缓解肌肉和关节僵硬。起床后,进行循序渐进的主动活动,从简单的握拳、伸展手臂、抬腿等动作开始,逐渐增加活动幅度和力度,待关节僵硬明显减轻后,再进行穿衣、洗漱等活动,避免因强行活动导致关节损伤。
长期控制晨僵的关键,在于规范治疗以降低炎症活跃程度。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用抗风湿药物,这些药物能从根本上抑制滑膜炎症,减少炎症因子产生,从而缩短晨僵时间。同时,定期复诊,向医生详细描述晨僵的持续时间、受累关节数量及缓解方式,医生会结合炎症指标(如血沉、C 反应蛋白)调整治疗方案,确保炎症得到有效控制。此外,坚持规律的日常锻炼也很重要,如每天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、有氧运动(如游泳、散步),增强关节灵活性和肌肉力量,能提高关节对炎症产物的代谢能力,减轻晨僵程度。
需要注意的是,若晨僵时间突然延长(如从 30 分钟增至 2 小时)、伴随关节明显肿胀疼痛或发热,可能提示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,需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治疗。
总之,晨僵超 1 小时是类风湿患者面临的 “起床难题”,其背后是关节炎症的活跃。通过夜间保暖、晨起科学活动、规范治疗等综合措施,能有效缩短晨僵时间,改善关节功能,让患者更轻松地迎接每个清晨,提升生活质量。